找到相关内容1049篇,用时3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柬埔寨佛教史

    504),被敕征召于杨都寿光殿华林园观寺、占云馆、扶南馆等五处传译,讫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三十八卷,即《阿育王经》、《解脱道论》等是也……普通五年(公元524)因疾卒于,春秋六十有五。”(《大...统治疆域的范围,变动很大,有时地区颇广,有时境域很小,都城也常设置在不同的地方。考古海陆空上证实,古代扶南文化遗址,大部分位于湄公河三角洲地带,不全在今日的柬埔寨境内。(陈祥:《真腊同土记的研究》,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6505976895.html
  • 阿含经导读

    无常。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   五蕴的组合,显现了世界和生命。五蕴不论在...的单品。西晋时竺法护、法立也译有不少《阿含经》的单品经,到了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至太元二十年(公元381年—395年),西域僧竺昙无兰(法)在建康谢镇西寺(即庄严寺)译经61部63卷,其中也有一部分是...

    郁永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435177182.html
  •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

    一坐之间,自始已作入我我入。此则莲华观成后,乃作入我我入观耳。大日经疏云:先本尊心上圆明净镜,净无比中,有种子字,一心此种子字,即是诵彼字也。从此得见其心。又见己身如本尊体相,在佛心中。若观自...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潮安王弘愿述)   阿字,所之法也。,能之心也。阿字为法身如来种子;为一切众生本觉;故密教两部大经,皆诠此一字。不空三藏遗告弟子曰:本尊大印,了法不生。成就大觉,...

    王弘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361879586.html
  • 藏传佛教传记的主体性与空性--伊喜措嘉佛母密传的叙事研究

    :先觉,1999。   Richard H. Robinson着,郭忠生译,《印度与中国的早期中学派》。南投:,1996。   Sandy Boucher着,叶文可译,《法轮常转》。台北:...藏传佛教传记   三、佛教中的女性身份认同议题   第五章:「空性」见地的东/西诠释传统与差异   一、中学派的形成以及相关的诠释演变   二、藏传佛教对空性与见、修次第的阐释   结语 ...

    刘婉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42380500.html
  • 浅议和谐法门

    平等和报恩、对待无情众生的自律和珍惜,以及倡导中道与正行,反对任何偏激和极端的思想行为等主张之上。今天已成为我国的执政党与社会各界群众的高度共识的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发展观念,以及构建和谐...轮廓,并进而了达佛教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事业中能够产生的重要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佛教和谐思想的根基——缘起、平等  (一)缘起论  佛教和谐思想的根基与总前提是缘起论与平等。缘起,是指一切...

    兆德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245682059.html
  • 谈心说识(四):生命的根源

    而这识为这些三性所知的诸法之所依止,所以得有此名的安立。   《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实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智、明、正见、觉、般若、...想必生活得很好吧!说著,只见那位连聆听被宣判死刑也不掉泪的犯人,已泪流满面,他哽咽地说到,昔年的那位婴孩就是现在的他……。画家几几乎乎不敢相信,他心中的圣洁婴儿和眼前这位满脸凶暴戾气的犯人竟然是同一...

    释依昱

    |唯识|谈心说识|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6/12480083354.html
  • 觉海遗珠集(壬)

    《三论》、《楞伽》。可师后裔,盛习《楞伽》。又遇可师亲传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此经宋代译之,达磨禅师传之南北,×(惠能之说,不异达磨)忘言忘念无得为宗,后行中原。慧可禅师创得纲纽...海内受戒,并诵《法》之文(按: 《法》恐即《四分》。)至于行护随相,多委师资相袭,缓急任其取舍,轻重互而裁断。首乃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群律见翻,四百余卷,括其同异,定其废立。但关中素奉《僧祗...

    巨赞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510884109.html
  • 论禅与诗

    -禅学是最早传入中土的佛教教学内容之一。东汉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就是讲禅法的。但那是小乘禅法,是指控制呼吸而达到专注一心。小乘禅还有修“白骨”、“不净观”的,人身不净、朽烂为白骨,从而离世弃欲,证得我空。大乘佛教讲“六度”即“六波罗蜜”,即六种由生死此岸达到涅盘彼岸的菩萨行,禅定是其中的一项。修菩萨行者通过禅定,一方面对治各种妄念,一方面获得各种神通,从而分别阴、界,导以,“一观诸法...

    孙昌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20102784356.html
  • 谈心说识(十):圆成的世界与人空法空

    ,虽然用唯识无境的,伏除了非实有的六相的遍计性义。犹如用绳的见解,遣除了蛇觉。但这唯识性觉,如绳觉一样,也应当除遣,因为名言相在,还不能亲证法界。要怎样去除遣呢?由圆成实自性的觉慧,才能除遣它。”...心——“以仁为本,以悟为主”,故佛云:“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一念无明,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觉。”(《华严经、如来性起品》)   所以,人心虽有染净不同,但本性无垢,纵使因习气、...

    释依昱

    |唯识|谈心说识|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7/11522085500.html
  • 无我——解脱的关键

    人才会去思索生命的真谛,也因为有死,才是“无我”,所以当“生死”也是人生的真谛。你曾问自己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吗?问生死是为了“了生死&...所说来看,若未了解生命,这些考虑都掉入意义陷阱里,其实是“不是问题”的问题。   若你知道生命不外是缘聚的流转,就会不断净化自己,把随缘消业的生命功课做好。若能信无我真谛,...

    杨云唐

    修行|无我|解脱|我执|烦恼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7/08074986048.html